从“功夫”到“福娃”看文化自信

时间:2017-09-26浏览:284设置

  北京奥组委证实,去年11月发布以来曾一度受到争议的,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“福娃”的国际译名“Friendlies”,已于上周正式更改,新的英文译名汉语拼音“Fuwa”正式启用
  不知为何,这则关于“福娃”英文译名的新闻,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汉语词汇“功夫”。恍然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,伴随着李小龙这个名字,中国功夫影片席卷世界,英文单词中出现了一个新词――“Kungfu”,用来专指源于中国的“功夫”。从“功夫”到“福娃”跨越了30多年,这两个深具文化内涵的词汇的境况,透露出我们在文化自信上的进步。
  小小两个单词的英译,同样是采取了音译的方法,却具有颇为细微的差别。“功夫”的英译,源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吸收;而“福娃”的英译,则源于中国人主动向世界传输本土文化。这种细微的差别,反映了一种从“被选择”到“主动出击”的进步趋势,就文化心理来说其实已经有了天壤之别,好比是从“负数”到“正数”质的变化。
  事实上,我们这种在文化自信上的进步,随着国力日益强盛而逐渐显现,体现在更多细节上的历史差别。以英语为例,曾经一度是某些“上流人士”的身份符号,现在却随着教育和应用的广泛普及,尽管使用人群始终在逐年扩张,然而,英语在我们文化心理中的地位,却已经跌落为一种“工作语言”,丧失了昔日文化心理上的优势地位。这种语言地位的变迁,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进步体现,也是加速文化自信的过程本身。
  从长远来看,对于我们这个还在继续壮大的国家和民族,随着在国际上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,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必然会逐渐形成,乃至于彻底扫清历史遗留的文化自卑感。对此,我们不必过于拔高它的重大意义,更不能对此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。如何塑造一个健康、自信的文化心理,将是我们今后有待解决的历史性课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点点细微的进步都值得放在我们心里,值得我们收藏为永久的怀念和向前的鞭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宣华华)
来源:人民网

返回原图
/